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回心向大(梵mahāy^anātiprativāhanārtha)
即回转小乘之心趣向大乘。又称回小向大。一般而言,小乘教法着重在求个人之解脱,终至灰身灭智,归于空寂。而大乘教法,内含自利利他之二利大心。终极目标在证得万德圆满之佛果。因此,就大乘教法之角度而言,小乘教法并不圆满,故当回转其心以转向大乘。此谓之为“回心向大”或“回小向大”。
在大乘诸宗中,法相宗将众生根性分为五类。并谓“无性”与“菩萨乘性”之众生不发小乘心;“声闻乘性”及“缘觉乘性”之众生必发小乘心。此又称为决定性之二乘。而“不定性”者偶或发之,然在入寂前必定回心向大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十(大正31‧55c)︰“彼才证得有余涅槃,决定回心求无上觉,由定愿力留身久住,非如一类入无余依。”
天台宗认为佛陀一代教化之始终,乃在使二乘回心至大乘。然二乘有定、不定性之别。定性者,见道以上,即入二乘果位者。不定性者,为三贤四善根位未入果位者。定性是最钝根,受方等、般若之弹呵、淘汰仍未改小向大。及至法华时,或如舍利弗由法说周证入;如迦叶等四大声闻至譬喻周回心;或如听因缘周之说而回心;其他遗漏者,则至涅槃后番之说而回心。至于不受此教而入寂者,则于生界外方便有余土后回心向大。此外,不定性二乘能于阿含、方等、般若时改观,而成为大乘之人。
关于二乘回心所需的时间,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一载,声闻之“预流”须经八万劫后,“一来”须时六万劫,“不还”须时四万劫,“阿罗汉”须时二万劫,“缘觉”须时一万劫。另依《起信论义记》卷上载,回心所须时间可分为七位︰前五位如《涅槃经》所说。第六位如《楞伽经》所说之“不经万劫之利根回心”,第七位为《法华经》卷三〈化城喻品〉所说之“最利根回心”。
◎附︰〈五果回心〉(摘译自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)
五果回心,谓小乘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。“五果”指须陀洹(预流果)、斯陀含(一来果)、阿那含(不还果)、阿罗汉及辟支佛等五类小乘圣者。此五果圣者回转其小乘灰断之心,而发大乘之大菩提心,谓之“五果回心”。此五果圣者回心转于大乘之时间并不相同,据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二十一所载,须陀泹经八万劫,斯陀含经六万劫,阿那含经四万劫,阿罗汉经二万劫,辟支佛经十千劫,可于未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关于此五果回心,各家看法不一。
(1)法相宗认为五果的回心仅就不定性二乘而立,并且其回心系在未入无余涅槃以前即已生起,又由于根的利钝而有八、六、四、二万等迟速之别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十云(大正31‧55c)︰“又说彼无无余依者,依不定性二乘而说,彼才证得有余涅槃,决定回心求无上觉,由定愿力留身久住,非如一类入无余依。”
(2)法性宗则谓并不限于不定性。即使是定性二乘亦皆可回心。甚至一度入无余涅槃者,亦可发心,皆能成就佛道。盖二乘之无余涅槃,虽暂以愿力而身心都灭,但犹有惑业苦三者,当愿力尽时,心想还生,遂皆回心大乘。若未入无余涅槃已前即闻大乘法而回心,则无劫量的限定。如一度入无余涅槃,则因其愿力之强弱,发心乃有迟速之别。《华严五教章》卷三云(大正45‧496a)︰“一切二乘皆回心,以悉有佛性力为内熏因故,如来大悲力外缘不舍故,根本无咎未尽故,小乘涅槃不究竟故,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也。此约终教说。”
又,对于产生劫数不同的原因,也有异说。净影认为是由于厌心种子的强弱;天台以为系由于根之利钝;贤首则以为主要是因根之利钝,但兼亦由于厌心种子之强弱。此外,对于回心后可入大乘的位次问题,各家说法亦异。如净影、天台、嘉祥等皆谓可入初住,即《法华义疏》卷七(大正34‧543b)︰“所言到者,至十住初心。”然而贤首则认为可到十信的初心,即《华严五教章》卷三所云(大正45‧496b)︰“此五人发心之时,即入十信菩萨位,名发阿耨菩提心。”
[参考资料] 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二十一~卷二十三;《法华经玄赞》卷五、卷七;《华严经探玄记》卷一;《华严五教章指事》卷下(末);《摩诃止观》卷七(上);《大乘义章》卷十七(末)。